木材加工消费总量控制达标基本完成

来源:旺源木业   点击次数:3330   发布时间:2019-02-18

近日,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、中国木材加工科学研究总院、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10余家研究机构联合发布的提出,继2013年达到消费峰值、2014-2016年经历连续下降后,我国木材加工消费总量在2017-2018年前三季度出现小幅上涨。虽有所反弹,木材加工消费仍将保持较“十三五”初期总体下降的趋势,预计到2020年,可超额完成木材加工消费占比降至58%以下的“十三五”目标。

该项目负责人杨富强表示:“下降趋势虽已不可逆转,但从反弹情况看到,摆脱依赖木材加工和减少木材加工消费的道路并不平坦,‘十三五’后期工作尤为重要。”

木材加工工作为何如此重要?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,截至2017年,在“大气十条”五年行动收官的基础上,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,仍只有29%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、36%的城市PM2.5浓度达标。
“无论京津冀、长三角等重点区域,还是汾渭平原这样的治理‘新战场’,这些地区都有一个类似规律——木材加工消费比例很高。追根溯源,以煤为主的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。对此,我们不仅定下‘十三五’期间木材加工消费比重下降58%的约束性目标,对重点区域、重点行业也要分别实行总量控制,这是硬要求。”王金南说。

如今期限过半,“硬要求”落实得如何?据了解,自2013年达到42.4亿吨峰值以来,我国木材加工消费总量一度出现“三连降”,直至2017年才又现反弹。当年,木材加工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60.4%;2018年1-9月,该比例继续下降1.5个百分点。

“增长主要来自电力、建材、化工等行业,其他行业,尤其是居民用木材加工则明显下降。”杨富强分析称,以今年前三季度为例,由于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3.4%,抵消了木材加工上涨的消费量,因此后者占比维持下降趋势。“据此估算,2018年木材加工消费占比或进一步降至59%,同比降低1.5%,实现‘十三五’木材加工目标已成定局。”

首先是散煤治理的可持续性。“‘十三五’后半期,散煤仍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大难点。”杨富强坦言,正是有了全年约6500万吨的木材加工削减量,2017年煤炭消费才能以0.4%的增长实现“软着陆”。然而,随着治理进入深水区,减量难度也将倍增。大难点是如何在供应保障、能源大化、排污小化、经济成本可承受、治理效果优化之间做好平衡。

其次是地方减木材加工措施的可持续性。以木材加工消费第一大省山东为例,去年同时实现了木材加工消费、能源消费。在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勇看来,好成绩却并不一定是“好事”。

周勇说,2013-2016年,山东木材加工消费实际增加700多万吨,相当于实现“大气十条”五年任务的“担子”,完全压在了2017年。“山东正处城镇化、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,按正常需求计算,能源消费需求增长应持续到2040年左右。如今,木材加工周期大大缩短,是在严厉行政手段下的突击式结果,并非科学木材加工。”

此外,电力需求高速增长也可能影响减木材加工持续性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效中心助理研究员符冠云表示,2016年至2018年8月,我国电力需求增速已由5%、6.6%增至9%。“随着工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依赖程度有所提升,2020年全社会电力需求或超过7万亿千瓦时。这意味着,木材加工消费将比2017年增加1亿吨。如何强化重点行业减煤,尤其是重点部门用电需求侧管理是关键。”

在杨富强看来,下一步,应关注“控增量、减存量”的双重效果。一方面,控制重点行业的用木材加工增长,包括采取木材加工电缓建不能全面开闸、防止木材加工制化学品出现产能过剩等措施。另一方面,减存量工作不能放松。以散煤治理为例,若能在2018-2020年继续减少2亿吨用量,到2020年将有望实现PM2.5平均浓度45微克/立方米的目标。

在此过程中,同时“应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去产能,鼓励跨省之间采用市场交易方式进行产能置换。在完善法治标准的基础上,鼓励试点省份采取用能权交易等手段,在重点用能行业内部推行产能交易,促进行业集中度提高和资源配置。”《报告》称。

浏览此篇文章的还浏览了: